繼納斯達克和中國香港兩地上市后,百濟神州如今又要闖關科創板,從而引發了市場的普遍關注。
此次若成功上市,百濟神州有望成為中國首家在三地上市的生物藥企,而截至2021年2月3日,百濟神州港股最新市值為2521.05億港元。
不過,如此高的市值,擔得起投資人的期待嗎?
巨虧81億元,未彌補虧損243億元
公開信息顯示,百濟神州2010年10月成立,是一家研究和開發靶向及免疫抗腫瘤藥物的創新型生物科技公司。
截至招股書日,百濟神州擁有的商業化產品及臨床階段候選藥物共有47款,包括7款商業化階段藥物,5款已申報候選藥物和35款臨床階段候選藥物。
其中2款自主研發藥物處于商業化階段,分別為BTK小分子抑制劑百悅澤和PD-1單抗百澤安。
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20年9月30日,百濟神州歸母凈虧損分別為-9.82億元、-47.47億元、-69.15億元、-81.04億元。截至2020年9月30日,百濟神州累計未分配利潤為-243.03億元。
此外,據招股書,百濟神州共有10家境內控股子公司、18家境外控股子公司,其基本業績情況也不佳。
招股書顯示,百濟神州旗下的10家境內控股子公司基本上都是近幾年成立,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2020年前三季度共有9家出現虧損,其中1家雖實現盈利但較2019年業績下降。
同樣,百濟神州境外控股子公司有5家未開展實際經營活動,5家業績虧損,7家盈利,1家未公布業績。
子母公司均出現不良業績,百濟神州未來發展堪憂。而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前期發力太猛,持續高投入的研發費用所致。
截至2020年9月30日,百濟神州研發人員為1944人,占總員工比例的42.3%。
2017年至2020年9月30日,百濟神州的研發費用分別為20.17億元、45.97億元、65.88億元、66.03億元,分別占營收的125.2%、350.88%、223.03%、452.66%。
(來源:招股書)
另外據了解,百濟神州核心產品之一百悅澤,于2019年11月才在美國開始商業化銷售上市,且百澤安和百悅澤分別于2020年3月和6月才正式在中國開始商業化銷售。而其主要競爭對手楊森的億珂已于2013年11月,獲得美國市場批準,2017年8月獲得中國市場批準。
相較之下,百濟神州并不具備產品先發性,其產品商業化道路才剛剛開始。
資金不足、競爭激烈、供應安全成痛點
據招股書,百澤安與百悅澤已實現商業化并取得收入,2020年前三季分別實現營收6.98億元、1.63億元營收。
然而除這兩款產品外,百濟神州目前仍有大量臨床階段候選藥物,在研究進展之中。
而候選藥物需完成藥物早期發現、臨床前研究、開發、審查、生產、商業化推廣等多個環節,且各項環節均需資金投入,是一個投資大、周期長、高風險的過程。
(來源:招股書)
鑒于目前百濟神州還未實現盈利,且存在大額未彌補虧損,即便百濟神州有意再研發其他項目,僅憑這兩款核心藥物帶來的收入,目前遠不足以支持其他產品研發投入,更別提未來實現商業化。
除資金不足外,百濟神州還面臨激烈競爭。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19年全球癌癥患者數量達1850萬人,而全球腫瘤免疫治療市場達到了290億美元,并預計2024年將擴大至957億美元。
而在中國市場,2019年腫瘤免疫治療市場達74億元,預計2024年將增長至979億元,PD-1單抗市場規模達819億元,BTK 抑制劑市場達178億元。
市場雖廣闊,不過這也意味競爭與挑戰將愈演愈烈。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國產PD-1單抗藥物企業除了百濟神州外,還有百時美施貴寶的歐狄沃、信達生物的達伯舒、君實生物的拓益、恒瑞醫藥的艾瑞卡等。
而BTK小分子抑制劑市場,國內主要有楊森(強生)的億珂、百悅澤以及諾誠健華的宜諾凱。百濟神州在市場份額、市場推廣和準入分銷等方面均面臨一定程度的市場競爭。
市場競爭之外,供應安全問題也成百濟神州另一頭疼問題。
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新基作為百濟神州供應商,其占比分別為5.92%、4.96%、9.63%。然而,一次安全檢查不僅讓百濟神州與新基失之交臂,更是讓百濟神州深陷供應短缺之痛。
2020年1月,新基公司(現隸屬于百時美施貴寶)ABRAXANE及其仿制藥,在境外生產時因存在無菌控制措施不到位,被中國藥監局暫停進口,后百時美施貴寶對中國大陸所有該產品存貨,緊急召回整改,最終導致該產品在中國大陸供應短缺,百濟神州業績因此慘烈下滑。
截至2020年9月30日,百濟神州主要供應商還有6家,其中,安進公司占采購總額比例居大頭,為21.68%,采購金額達12.6億元,而新基早已被劃出。
(來源:招股書)
2020年12月28日,百悅澤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將于2021年3月1日正式生效。
納入醫保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百濟神州擴大產品商業化范圍,但這也意味著該產品價格將會有所下調,百濟神州未來在營收方面也將受到一定限制。
百濟神州未來將走向何方呢?
出售海外權益多方融資
或許是在資金壓力下,百濟神州開始出售其海外權益。
2021年1月12日,百濟神州宣布與全球制藥巨頭諾華,就其自主研發的PD-1抗體藥物替雷利珠單抗,在多個國家的開發、生產與商業化達成合作與授權協議,首付款高達6.5億美元,總交易金額超22億美元。
根據協議,雙方將在北美、歐洲、日本等多個國家對PD-1抗體替雷利珠進行共同開發、生產與銷售,預計每年收入約25億美元。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全球 PD-1/PD-L1單抗市場規模在過去的5年迅速拓展,由2015年的16億美元迅速增長到2019年的232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96.3%。
出售之后,PD-1抗體藥物替雷利珠單抗能否給百濟神州帶來源源不斷的營收及利潤嗎?
除了出售藥品的海外權益,為了解決資金問題,百濟神州還同時進行融資。
2020年7月13日,百濟神州向老股東高瓴資本、Baker Brothers以及百濟神州的合作伙伴安進進行了新一輪募資,融資額度為20.8億美元。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1月,百濟神州在超過35個國家和地區執行超過60項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
對此,百濟神州總裁吳曉濱認為,中國的創新藥企肩負著兩大歷史重任,一個是提高中國患者用藥的可及性,另一個是實現企業創新持久性發展,從而帶動醫藥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
而高級副總裁汪來曾表示,中國已到了制藥的“黃金十年”,前面10年做一個累積,現在是發力的時候。
然而,未彌補虧損243億元,已經多次融資甚至多地上市的百濟神州能否等來“黃金十年”?